卷三《帝紀第三》

卷三《帝紀第三》
武帝
武皇帝諱炎, 字安世, 文帝長子也。寬惠仁厚, 沈深有度量。魏嘉平中, 封北平亭侯, 歷給事中、奉車都尉、中壘將軍, 加散騎常侍, 累遷中護軍、假節。迎常道鄉公於東武陽, 遷中撫軍, 進封新昌鄉侯。及晉國建, 立為世子, 拜撫軍大將軍, 開府、副貳相國。初, 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 早世無後, 以帝弟攸為嗣, 特加愛異, 自謂攝居相位, 百年之後, 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 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 屬意於攸。何曾等固爭曰:「中撫軍聰明神武, 有超世之才。髮委地, 手過膝, 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遂定。
咸熙二年五月, 立為晉王太子。八月辛卯, 文帝崩, 太子嗣相國、晉王位。下令寬刑宥罪, 撫眾息役, 國內行服三日。是月, 長人見於襄武, 長三丈, 告縣人王始曰:「今當太平。」九月戊午, 以魏司徒何曾為丞相, 鎮南將軍王沈為御史大夫, 中護軍賈充為衛將軍, 議郎裴秀為尚書令、光祿大夫, 皆開府。十一月, 初置四護軍, 以統城外諸軍。乙未, 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滯:一曰忠恪匪躬, 二曰孝敬盡禮, 三曰友于兄弟, 四曰潔身勞謙, 五曰信義可復, 六曰學以為己。是時晉德既洽, 四海宅心。於是天子知歷數有在, 乃使太保鄭沖奉策曰:「咨爾晉王:我皇祖有虞氏誕膺靈運, 受終于陶唐, 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 而咸用光敷聖德。自茲厥後, 天又輯大命于漢。火德既衰, 乃眷命我高祖。方軌虞夏四代之明顯, 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 服膺明哲, 輔亮我皇家, 勳德光於四海。格爾上下神祗, 罔不克順, 地平天成, 萬邦以乂。應受上帝之命, 協皇極之中。肆予一人, 祗承天序, 以敬授爾位, 歷數實在爾躬。允執其中, 天祿永終。於戲!王其欽順天命。率循訓典, 底綏四國, 用保天休, 無替我二皇之弘烈。」帝初以禮讓, 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請, 乃從之。
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 設壇于南郊, 百僚在位及匈奴南單于四夷會者數萬人, 柴燎告類于上帝曰:「皇帝臣炎敢用玄牡明告于皇皇后帝:魏帝稽協皇運, 紹天明命以命炎。昔者唐堯, 熙隆大道, 禪位虞舜, 舜又以禪禹, 邁德垂訓, 多歷年載。暨漢德既衰, 太祖武皇帝撥亂濟時, 扶翼劉氏, 又用受命于漢。粵在魏室, 仍世多故, 幾於顛墜, 實賴有晉匡拯之德, 用獲保厥肆祀, 弘濟于艱難, 此則晉之有大造於魏也。誕惟四方, 罔不祗順, 郭清梁岷, 包懷揚越, 八紘同軌, 祥瑞屢臻, 天人協應, 無思不服。肆予憲章三后, 用集大命于茲。炎維德不嗣, 辭不獲命。於是群公卿士, 百辟庶僚, 黎獻陪隸, 暨於百蠻君長, 僉曰:『皇天鑒下, 求人之瘼, 既有成命, 固非克讓所得距違。天序不可以無統, 人神不可以曠主。』炎虔奉皇運。寅畏天威, 敬簡元辰, 升壇受禪, 告類上帝, 永答眾望。」禮畢, 即洛陽宮幸太極前殿, 詔曰:「昔朕皇祖宣王, 聖哲欽明, 誕應期運, 熙帝之載, 肇啟洪基。伯考景王, 履道宣猷, 緝熙諸夏。至于皇考文王, 睿哲光遠, 允協靈祗, 應天順時, 受茲明命。仁濟于宇宙, 功格于上下。肆魏氏弘鑒於古訓, 儀刑于唐虞, 疇咨群后, 爰輯大命于朕身。予一人畏天之命, 用不敢違。惟朕寡德, 負荷洪烈, 託於王公之上, 以君臨四海, 惴惴惟懼, 罔知所濟。惟爾股肱爪牙之佐, 文武不貳之臣, 乃祖乃父, 實左右我先王, 光隆我大業。思與萬國, 共享休祚。」於是大赦, 改元。賜天下爵, 人五級;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穀, 人五斛。復天下租賦及關市之稅一年, 逋債宿負皆勿收。除舊嫌, 解禁錮, 亡官失爵者悉復之。丁卯, 遣太僕劉原告于太廟。封魏帝為陳留王, 邑萬戶, 居于鄴宮;魏氏諸王皆為縣侯。迫尊宣王為宣皇帝, 景王為景皇帝, 文王為文皇帝, 宣王妃張氏為宣穆皇后。尊太妃王氏曰皇太后, 宮曰崇化。封皇叔祖父孚為安平王, 皇叔父乾為平原王, 亮為扶風王, 伷為東莞王, 駿為汝陰王, 肜為梁王, 倫為瑯邪王, 皇弟攸為齊王, 鑒為樂安王, 幾為燕王, 皇從伯父望為義陽王, 皇從叔父輔為渤海王, 晃為下邳王, 瑰為太原王, 珪為高陽王, 衡為常山王, 子文為沛王, 泰為隴西王, 權為彭城王, 綏為范陽王, 遂為濟南王, 遜為譙王, 睦為中山王, 凌為北海王, 斌為陳王, 皇從父兄洪為河間王, 皇從父弟楙為東平王。以驃騎將軍石苞為大司馬, 封樂陵公, 車騎將軍陳騫為高平公, 衛將軍賈充為車騎將軍、魯公, 尚書令裴秀為巨鹿公, 侍中荀勖為濟北公, 太保鄭沖為太傅、壽光公, 太尉王祥為太保、睢陵公, 丞相何曾為太尉、郎陵公, 御史大夫王沈為驃騎將軍、博陵公, 司空荀顗為臨淮公, 鎮北大將軍衛瓘為菑陽公。其餘增封進爵各有差, 文武普增位二等。改景初歷為太始歷, 臘以酉, 社以丑。戊辰, 下詔大弘儉約, 出御府珠玉玩好之物, 頒賜王公以下各在差。置中軍將軍, 以統宿衛七軍。己巳, 詔陳留王載天子旌旗, 備五時副車, 行魏正朔, 郊祀天地, 禮樂制度皆如魏舊, 上書不稱臣。賜山陽公劉康、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附馬都尉。乙亥, 以安平王孚為太宰、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詔曰:「昔王凌謀廢齊王, 而王竟不足以守位。鄧艾雖矜功失節, 然束手受罪。今大赦其家, 還使立後。興滅繼絕, 約法省刑。除魏氏宗室禁錮。諸將吏遭三年喪者, 遣寧終喪。百姓復其徭役。罷部曲將長吏以下質任。省郡國御調, 禁樂府靡麗百戲之伎及雕文游畋之具。開直言之路, 置諫官以掌之。」是月, 鳳皇六、青龍三、白龍二、麒麟各一見于郡國。
二年春正月丙戌, 遣兼侍中侯史光等持節四方, 循省風俗, 除禳祝之不在祀典者。丁亥, 有司請建七廟, 帝重其役, 不許。庚寅, 罷雞鳴鼓。辛丑, 尊景皇帝夫人羊氏曰景皇后, 宮曰弘訓。丙午, 立皇后楊氏。二月, 除漢宗室禁錮。己未, 常山王衡薨。詔曰:「五等之封, 皆錄舊勛。本為縣侯者傳封次子為亭侯, 鄉侯為關內侯, 亭侯為關中侯, 皆食本戶十分之一。」丁丑, 郊祀宣皇帝以配天, 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庚午, 詔曰:「古者百官, 官箴王闕。然保氏特以諫諍為職, 今之侍中、常侍實處此位。擇其能正色弼違匡救不逮者, 以兼此選。」三月戊戌, 吳人來弔祭, 有司奏為答詔。帝曰:「昔漢文、光武懷撫尉佗、公孫述, 皆未正君臣之儀, 所以羈糜未賓也。皓遣使之始, 未知國慶, 但以書答之。」夏五月戊辰, 詔曰:「陳留王操尚謙沖, 每事輒表, 非所以優崇之也。主者喻意, 非大事皆使王官表上之。」壬子, 驃騎將軍博陵公王沈卒。六月壬申, 濟南王遂薨。秋七月辛巳, 營太廟, 致荊山之木, 采華山之石』鑄銅柱十二, 塗以黃金, 鏤以百物, 綴以明珠。戊戌, 譙王遜薨。丙午晦, 日有蝕之。八月丙辰, 省右將軍官。初, 帝雖從漢魏之制, 既葬除服。而深衣素冠, 降席撤膳, 哀敬如喪者。戊辰, 有司奏改服進膳, 不許, 遂禮終而後復吉。及太后之喪, 亦如之。九月乙未, 散騎常侍皇甫陶、傅玄領諫官, 上書諫諍, 有司奏請寢之。詔曰:「凡關言人主, 人臣所至難, 而苦不能聽納, 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也。每陳事出付主者, 多從深刻, 乃云恩貸當由主上, 是何言乎?其詳評議。」戊戌, 有司奏:「大晉繼三皇之蹤, 蹈舜禹之跡, 應天順時, 受禪有魏, 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 皆如虞遵唐故事。」奏可。冬十月丙午朔, 日有蝕之。丁未, 詔曰:「昔舜葬蒼梧, 農不易畝;禹葬成紀, 市不改肆。上惟祖考清簡之旨, 所徙陵十里內居人, 動為煩擾, 一切停之。」十一月己卯, 倭人來獻方物。並圜丘、方丘於南、北郊, 二至之祀合於二郊。罷山陽公國督軍, 除其禁制。己丑, 追尊景帝夫人夏侯氏為景懷皇后。辛卯, 遷祖禰神主於太廟。十二月, 罷農官為郡縣。是歲, 鳳皇六、青龍十、黃龍九、麒麟各一見于郡國。
三年春正月癸丑, 白龍二見於弘農澠池。丁卯, 立皇子衷為皇太子。詔曰:「朕以不德, 託于四海之上, 兢兢祗畏, 懼無以康濟寓內, 思與天下式明王度, 正本清源, 於置胤樹嫡, 非所先務。又近世每建太子, 寬宥施惠之事, 間不獲已, 順從王公卿士之議耳。方今世運垂平, 將陳之以德義, 示之以好惡, 使百姓蠲多幸之慮, 篤終始之行, 曲惠小仁, 故無取焉。咸使知聞。」三月戊寅, 初令二千石得終三年喪。丁未, 晝昏。罷武衛將軍官。以李憙為太子太傅。太山石崩。夏四月戊午, 張掖太守焦勝上言, 氐池縣大柳谷口有玄石一所, 白畫成文, 實大晉之休祥, 圖之以獻。詔以制幣告於太廟, 藏之天府。秋八月, 罷都護將軍, 以其五署還光祿勛。九月甲申, 詔曰:「古者以德詔爵, 以庸制祿, 雖下士猶食上農, 外足以奉公忘私, 內足以養親施惠。今在位者祿不代耕, 非所以崇化之本也。其議增吏俸。」賜王公以下帛各有差。以太尉何曾為太保, 義陽王望為太尉, 司空荀顗為司徒。冬十月, 聽士卒遭父母喪者, 非在疆場, 皆得奔赴。十二月, 徙宗聖侯孔震為奉聖亭侯。山陽公劉康來朝。禁星氣讖緯之學。
四年春正月辛未, 以尚書令裴秀為司空。丙戌, 律令成, 封爵賜帛各有差。有星孛於軫。丁亥, 帝耕于藉田。戊子, 詔曰:「古設象刑而眾不犯, 今雖參夷而姦不絕, 何德刑相去之遠哉!先帝深愍黎元, 哀矜庶獄, 乃命群后, 考正典刑。朕守遺業, 永惟保乂皇基, 思與萬國以無為為政。方今陽春養物, 東作始興, 朕親率王公卿士耕藉田千畝。又律令既就, 班之天下, 將以簡法務本, 惠育海內。宜寬有罪, 使得自新, 其大赦天下。長吏、郡丞、長史各賜馬一匹。」二月庚子, 增置山陽公國相、郎中令、陵令、雜工宰人、鼓吹車馬各有差。罷中軍將軍, 置北軍中候官。甲寅, 以東海劉儉有至行, 拜為郎。以中軍將軍羊祜為尚書左僕射, 東莞王伷為尚書右僕射。三月戊子, 皇太后王氏崩。夏四月戊戌, 太保、睢陵公王祥薨。己亥, 祔葬文明皇后王氏於崇陽陵。罷振威、揚威護軍官, 置左右積弩將軍。六月甲申朔, 詔曰:「郡國守相, 三載一巡行屬縣, 必以春, 此古者所以述職宣風展義也。見長吏, 觀風俗, 協禮律, 考度量, 存問耆老, 親見百年。錄囚徒, 理冤枉, 詳察政刑得失, 知百姓所患苦。無有遠近, 便若朕親臨之。敦喻五教, 勸務農功, 勉勵學者, 思勤正典, 無為百家庸末, 致遠必泥。士庶有好學篤道, 孝弟忠信, 清白異行者, 舉而進之;有不孝敬於父母, 不長悌於族黨, 悖禮棄常, 不率法令者, 糾而罪之。田疇闢, 生業修, 禮教設, 禁令行, 則長吏之能也。人窮匱, 農事荒, 姦盜起刑, 獄煩, 下陵上替, 禮義不興, 斯長吏之否也。若長吏在官公廉, 慮不及私, 正色直節, 不飾名譽者, 及身行貪穢, 謅黷求容, 公節不立, 而私門日富者, 並謹察之。揚清激濁, 舉善彈違, 此朕所以垂拱總綱, 責成於良二千石也。於戲戒哉!」秋七月, 太山石崩, 眾星西流。戊午, 遣使者侯史光循行天下。己卯, 謁崇陽陵。九月, 青、徐、兗、豫四州大水, 伊洛溢, 合於河, 開倉以振之。詔曰:「雖詔有所欲, 及奏得可而於事不便者, 皆不可隱情。」冬十月, 吳將施績入江夏, 萬郁寇襄陽。遣太尉義陽王望屯龍陂。荊州刺史胡烈擊敗郁。吳將顧容寇鬱林, 太守毛炅大破之, 斬其交州刺史劉俊、將軍修則。十一月, 吳將丁奉等出芍陂, 安東將軍汝陰王駿與義陽王望擊走之。己未, 詔王公卿尹及郡國守相, 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十二月, 班五條詔書於郡國:一曰正身, 二曰勤百姓, 三曰撫孤寡, 四曰敦本息末, 五曰去人事。庚寅, 帝臨聽訟觀, 錄廷尉洛陽獄囚, 親平決焉。扶南、林邑各遣使來獻。
五年春正月癸巳, 申戒郡國計吏守相令長, 務盡地利, 禁游食商販。丙申, 帝臨聽訟觀錄囚徒, 多所原遣。青龍二見於滎陽。二月, 以雍州隴右五郡及涼州之金城、梁州之陰平置秦州。辛巳, 白龍二見於趙國。青、徐、兗三州水, 遣使振恤之。壬寅, 以尚書左僕射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 征東大將軍衛瓘都督青州諸軍事, 東莞王伷為鎮東大將軍都督徐州諸軍事。丁亥, 詔曰:「古者歲書群吏之能否, 三年而誅賞之。諸令史前後, 但簡遣疏劣, 而無有勸進, 非黜陟之謂也。其條勤能有稱尤異者, 歲以為常。吾將議其功勞。」己未, 詔蜀相諸葛亮孫京隨才署吏。夏四月, 地震。五月辛卯朔, 鳳皇見于趙國。曲赦交趾、九真、日南五歲刑。六月, 鄴奚官督郭暠上疏陳五事以諫, 言甚切直, 擢為屯留令, 西平人曲路伐登聞彭, 言多襖謗, 有司奏棄市。帝曰:「朕之過也。」捨而不問。罷鎮軍將軍, 復置左右將軍官。秋七月, 延群公, 詢讜言。九月, 有星孛於紫宮。冬十月丙子, 以汲郡太守王宏有政績, 賜穀千斛。十一月, 追封謚皇弟兆為城陽哀王, 以皇子景度嗣。十二月, 詔州郡舉勇猛秀異之才。
六年春正月丁亥朔, 帝臨軒, 不設樂。吳將丁奉入渦口, 揚州刺史牽弘擊走之。三月, 赦五歲刑已下。夏四月, 白龍二見於東莞。五月, 立壽安亭侯承為南宮王。六月戊午, 秦州刺史胡烈擊叛虜於萬斛堆, 力戰, 死之。詔遣尚書石鑒行安西將軍、都督秦州諸軍事, 與奮威護軍田章討之。秋七月丁酉, 復隴右五郡遇寇害者租賦, 不能自存者稟貸之。乙巳, 城陽王景度薨。詔曰:「自泰始以來, 大事皆撰錄秘書, 寫副。後有其事, 輒宜綴集以為常。」丁未, 以汝陰王駿為鎮西大將軍、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九月, 大宛獻汗血馬, 焉耆來貢方物。冬十一月, 幸辟雍, 行鄉飲酒之禮, 賜太常博士、學生帛牛酒各有差。立皇子柬為汝南王。十二月, 吳夏口督、前將軍孫秀帥眾來奔, 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封會稽公。戊辰, 復置鎮軍官。
七年春正月丙子, 皇太子冠, 賜王公以下帛各有差。匈奴帥劉猛叛出塞。二月, 孫皓帥眾趨壽陽, 遣大司馬望屯淮北以距之。三月, 丙戌, 司空、巨鹿公裴秀薨。癸巳, 以中護軍王業為尚書左僕射, 高陽王珪為尚書右僕射。孫秀部將何崇帥眾五千人來降。夏四月, 九真太守董元為吳將虞氾所攻, 軍敗, 死之。北地胡寇金城, 涼州刺史牽弘討之。群虜內叛, 圍弘於青山, 弘軍敗, 死之。五月, 立皇子憲為城陽王。雍、涼、秦三州饑, 赦其境內殊死以下。閏月, 大雩, 太官減膳。詔交趾三郡、南中諸郡無出今年戶調。六月, 詔公卿以下舉將帥各一人。辛丑, 大司馬義陽王望薨。大雨霖, 伊、洛、河溢, 流居人四千餘家, 殺三百餘人, 有詔振貸給棺。秋七月癸酉, 以車騎將軍賈充為都督秦、涼二州諸軍事。吳將陶璜等圍交趾, 太守楊稷與鬱林太守毛炅及日南等三郡降於吳。八月丙戌, 以征東大將軍衛瓘為征北大將軍、都督幽州諸軍事。丙申, 城陽王憲薨。分益州之南中四郡置寧州, 曲赦四郡殊死已下。冬十月丁丑, 日有蝕之。十一月丁巳, 衛公姬署薨。十二月, 大雪。罷中領軍, 并北軍中候。以光祿大夫鄭袤為司空。
八年春正月, 監軍何楨討匈奴劉猛, 累破之, 左部帥李恪殺猛而降。癸亥, 帝耕于藉田。二月乙亥, 禁彫文綺組非法之物。壬辰, 太宰、安平王孚薨。詔內外群官舉任邊郡者各三人。帝與右將軍皇甫陶論事, 陶與帝爭言, 散騎常侍鄭徽表請罪之。帝曰:「讜言謇諤, 所望於左右也。人主常以阿媚為患, 豈以爭臣為損哉!徽越職妄奏, 豈朕之意。」遂免徽官。夏四月, 置後將軍, 以備四軍。六月, 益州牙門張弘誣其刺史皇甫晏反, 殺之, 傳首京師。弘坐伏誅, 夷三族。壬辰, 大赦。丙申, 詔復隴右四郡遇寇害者田租。秋七月, 以車騎將軍賈充為司空。九月, 吳西陵督步闡來降, 拜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封宜都公。吳將陸抗攻闡, 遣車騎將軍羊祜帥眾出江陵, 荊州刺史楊肇迎闡於西陵, 巴東監軍徐胤擊建平以救闡。冬十月辛未朔, 日有蝕之。十二月, 肇攻抗, 不克而還。闡城陷, 為抗所禽。
九年春正月辛酉, 司空、密陵侯鄭袤薨。二月癸巳, 司徒、樂陵公石苞薨。立安平亭侯隆為安平王。三月, 立皇子祗為東海王。夏四月戊辰朔, 日有蝕之。五月, 旱。以太保何曾領司徒。六月乙未, 東海王祗薨。秋七月丁酉朔, 日有蝕之。吳將魯淑圍弋陽, 征虜將軍王渾擊敗之。罷五官左右中郎將、弘訓太僕、衛尉、大長秋等官。鮮卑寇廣寧, 殺略五千人。詔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備六宮, 採擇未畢, 權禁斷婚姻。冬十月辛巳, 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 使長吏配之。十一月丁酉, 臨宣武觀大閱諸軍, 甲辰乃罷。
十年春正月辛亥, 帝耕于藉田。閏月癸酉, 太傅、壽光公鄭沖薨。己卯, 高陽王珪薨。庚辰, 太原王瑰薨。丁亥, 詔曰:「嫡庶之別, 所以辨上下, 明貴賤。而近世以來, 多皆內寵, 登妃后之職, 亂尊卑之序。自今以後, 皆不得登用妾媵以為嫡正。」二月, 分幽州五郡置平州。三月癸亥, 日有蝕之。夏四月己未, 太尉、臨淮公荀顗薨。六月癸巳, 臨聽訟觀錄囚徒, 多所原遣。是夏, 大蝗。秋七月丙寅, 皇后楊氏崩。壬午, 吳平虜將軍孟泰、偏將軍王嗣等帥眾降。八月, 涼州虜寇金城諸郡, 鎮西將軍、汝陰王駿討之, 斬其帥乞文泥等。戊申, 葬元皇后于峻陽陵。九月癸亥, 以大將軍陳騫為大尉。攻拔吳枳里城, 獲吳立信校尉莊祜。吳將孫遵、李承帥眾寇江夏, 太守嵇喜擊破之。立河橋于富平津。冬十一月, 立城東七里澗石橋。庚午, 帝臨宣武觀, 大閱諸軍。十二月, 有星孛于軫。置藉田令。立太原王子緝為高陽王。吳威北將軍嚴聰、揚威將軍嚴整、偏將軍朱買來降。是歲, 鑿陜南山, 決河, 東注洛, 以通運漕。
咸寧元年春正月戊午朔, 大赦, 改元。二月, 以將士應已娶者多, 家有五女者給復。辛酉, 以故鄴令夏謖有清稱, 賜穀百斛。以奉祿薄, 賜公卿以下帛有差。叛虜樹機能送質請降。夏五月, 下邳、廣陵大風, 拔木, 壞廬舍。六月, 鮮卑力微遣子來獻。吳人寇江夏。西域戊己校尉馬循討叛鮮卑, 破之, 斬其渠帥。戊申, 置太子詹事官。秋七月甲申晦, 日有蝕之。郡國螟。八月壬寅, 沛王子文薨。以故太傅鄭沖、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驃騎將軍王沈、安平獻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賈充、太尉陳騫、中書監荀勖、平南將軍羊祜、齊王攸等皆列於銘饗。九月甲子, 青州螟, 徐州大水。冬十月乙酉, 常山王殷薨。癸巳, 彭城王權薨。十一月癸亥, 大閱於宜武觀, 至于己巳。十二月丁亥, 追尊宣帝廟曰高祖, 景帝曰世宗, 文帝曰太祖。是月大疫, 洛陽死者大半。封裴頠為鉅鹿公。
二年春正月, 以疾疫廢朝。賜諸散吏至於士卒絲各有差。二月丙戌, 河間王洪薨。甲午, 赦五歲刑以下。東夷八國歸化。并州虜犯塞, 監並州諸軍事胡奮擊破之。初, 燉煌太守尹璩卒, 州以燉煌令梁澄領太守事。議郎令狐豐廢澄, 自領郡事。豐死, 弟宏代之。至是, 涼州刺史楊欣斬宏, 傳首洛陽。先是, 帝不豫, 及瘳, 群臣上壽。詔曰:「每念頃遇疫氣死亡, 為之愴然。豈以一身之休息, 忘百姓之艱邪?諸上禮者皆絕之。」夏五月, 鎮西大將軍、汝陰王駿討北胡, 斬其渠帥吐敦。立國子學。庚午, 大雩。六月癸丑, 薦荔支于太廟。甲戌, 有星孛于氐。自春旱, 至于是月始雨。吳京下督孫楷帥眾來降, 以為車騎將軍, 封丹陽侯。白龍二見于新興井中。秋七月, 有星孛于大角。吳臨平湖自漢末壅塞, 至是自開。父老相傳云:「此湖塞, 天下亂;此湖開, 天下平。」癸丑, 安平王隆薨。東夷十七國內附。河南、魏郡暴水, 殺百餘人, 詔給棺。鮮卑阿羅多等寇邊, 西域戊己校尉馬循討之, 斬首四千餘級, 獲生九千餘人, 於是來降。八月庚辰, 河東、平陽地震。己亥, 以太保何曾為太傅, 太尉陳騫為大司馬, 司空賈充為太尉, 鎮軍大將軍齊王攸為司空。有星孛于太微, 九月又孛于翼。丁未, 起太倉於城東, 常平倉於東西市。閏月, 荊州五郡水, 流四千餘家。冬十月, 以汝陰王駿為征西大將軍, 平南將軍羊祜為征南大將軍。丁卯, 立皇后楊氏, 大赦, 賜王公以下及於鰥寡各有差。十一月, 白龍二見於梁國。十二月, 徵處士安定皇甫謐為太子中庶子, 封后父鎮軍將軍楊駿為臨晉侯。是月, 以平州刺史傅詢、前廣平太守孟桓清白有聞, 詢賜帛二百匹, 桓百匹。
三年春正月丙子朔, 日有蝕之。立皇子裕為始平王, 安平穆王隆弟敦為安平王。詔曰:「宗室戚屬, 國之枝葉, 欲令奉率德義, 為天下式。然處富貴而能慎行者寡, 召穆公糾合兄弟而賦《棠棣》之詩, 此姬氏所以本枝百世也。今以衛將軍、扶風王亮為宗師, 所當施行, 皆咨之於宗師也。」庚寅, 始平王裕薨。有星孛於西方。使征北大將軍衛言雚討鮮卑力微。三月, 平虜護軍文淑討叛虜樹機能等, 破之。有星孛于胃。乙未, 帝將射雉, 慮損麥苗而止。夏五月戊子, 吳將邵凱、夏祥帥眾七千餘人來降。六月, 益、梁八郡水, 殺三百餘人, 沒邸閣別倉。秋七月, 以都督豫州諸軍事王渾為都督揚州諸軍事。中山王睦以罪廢為丹水侯。八月癸亥, 徙扶風王亮為汝南王, 東莞王伷為琅邪王, 汝陰王駿為扶風王, 瑯邪王倫為趙王, 渤海王輔為太原王, 太原王顒為河間王, 北海王陵為任城王, 陳王斌為西河王, 汝南王柬為南陽王, 濟南王耽為中山王, 河間王威為章武王。立皇子瑋為始平王, 允為濮陽王, 該為新都王, 遐為清河王, 鉅平侯羊祜為南城侯。以汝南王亮為鎮南大將軍。大風拔樹, 暴寒且冰, 郡國五隕霜, 傷穀。九月戊子, 以左將軍胡奮為都督江北諸軍事。兗、豫、徐、青、荊、益、梁七州大水, 傷秋稼, 詔振給之。立齊王子蕤為遼東王, 贊為廣漢王。冬十一月丙戌, 帝臨宣武觀大閱, 至于壬辰。十二月, 吳將孫慎入江夏、汝南, 略千餘家而去。是歲, 西北雜虜及鮮卑、匈奴、五溪蠻夷、東夷三國前後十餘輩, 各帥種人部落內附。
四年春正月庚午朔, 日有蝕之。三月甲申, 尚書左僕射盧欽卒。辛酉, 以尚書右僕射山濤為尚書左僕射。東夷六國來獻。夏四月, 蚩尤旗見於東井。六月丁未, 陰平、廣武地震, 甲子又震。涼州刺史楊欣與虜若羅拔能等戰于武威, 敗績, 死之。弘訓皇后羊氏崩。秋七月己丑, 祔葬景獻皇后羊氏于峻平陵。庚寅, 高陽王緝薨。癸巳, 范陽王綏薨。荊、揚郡國二十皆大水。九月, 以大傅何曾為太宰。辛巳, 以尚書令李胤為司徒。冬十月, 以征北大將軍衛瓘為尚書令。揚州刺史應綽伐吳皖城, 斬首五千級, 焚穀米百八十萬斛。十一月辛巳, 太醫司馬程據獻雉頭裘, 帝以奇技異服典禮所禁, 焚之於殿前。甲申, 敕內外敢有犯者罪之。吳昭武將軍劉翻、厲武將軍祖始來降。辛卯, 以尚書杜預都督荊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羊祜卒。十二月乙未, 西河王斌薨。丁未, 太宰郎陵公何曾薨。是歲, 東夷九國內附。
五年春正月, 虜帥樹機能攻陷涼州。乙丑, 使討虜護軍武威太守馬隆擊之。二月甲午, 白麟見于平原。三月, 匈奴都督拔弈虛帥部落歸化。乙亥, 以百姓饑饉, 減御膳之半。有星孛于柳。夏四月, 又孛於女御。大赦, 降除部曲督以下質任。丁亥, 郡國八雨雹, 傷秋稼, 壞百姓廬舍。秋七月, 有星孛于紫宮。九月甲午, 麟見于河南。冬十月戊寅, 匈奴餘渠都督獨雍等帥部落歸化。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塚, 得竹簡小篆古書十餘萬言, 藏于秘府。十一月, 大舉伐吳, 遣鎮軍將軍、瑯邪王伷出塗中, 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 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 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 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 龍驤將軍王浚、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 東西凡二十餘萬。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 行冠軍將軍楊濟為副, 總統眾軍。十二月, 馬隆擊叛虜樹機能, 大破, 斬之, 涼州平。肅慎來獻楛矢石砮。
太康元年春正月己丑朔, 五色氣冠日。癸丑, 王渾克吳尋陽賴鄉諸城, 獲吳武威將軍周興。二月戊午, 王濬、唐棼等剋丹陽城。庚申, 又克西陵, 殺西陵都督、鎮軍將軍留憲, 征南將軍成璩, 西陵監鄭廣。壬戌, 浚又克夷道樂鄉城, 殺夷道監陸晏、水軍都督陸景。甲戌, 杜預克江陵, 斬吳江陵督王延;平南將軍胡奮剋江安。於是諸軍並進, 樂鄉、荊門諸戍相次來降。乙亥, 以浚為都督益、梁二州諸軍事, 復下詔曰:「濬、彬東下, 掃除巴丘, 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 順流長鶩, 直造秣陵, 與奮、戎審量其宜。杜預當鎮靜零、桂, 懷輯衡陽。大兵既過, 荊州南境固當傳檄而定, 預當分萬人給浚, 七千給彬。夏口既平, 奮宜以七千人給浚。武昌既了, 戎當以六千人增彬。太尉充移屯項, 總督諸方。」浚進破夏口、武昌, 遂泛舟東下, 所至皆平。王渾、周浚與吳丞相張悌戰於版橋, 大敗之, 斬悌及其將孫震、沈瑩, 傳首洛陽。孫皓窮蹙請降, 送璽綬於瑯邪王伷。三月壬申, 王浚以舟師至于建鄴之石頭, 孫皓大懼, 面縛輿櫬, 降于軍門。浚杖節解縛焚櫬, 送于京都。收其圖籍, 得州四, 郡四十三, 縣三百一十三, 戶五十二萬三千, 吏三萬三千, 兵二十三萬, 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其牧守下皆因吳所置, 除其苛政, 示之簡易, 吳人大悅。乙酉大赦, 改元, 大酺五日, 恤孤老困窮。夏四月, 河東、高平雨雹, 傷秋稼。遣兼侍中張側、黃門侍郎朱震分使揚越, 尉其初附。白麟見于頓丘。三河、魏郡、弘農雨雹, 傷宿麥。五月辛亥, 封孫皓為歸命侯, 拜其太子為中郎, 諸子為郎中。吳之舊望, 隨才擢敘。孫氏大將戰亡之家徙於壽陽, 將吏渡江復十年, 百姓及百工復二十年。丙寅, 帝臨軒大會, 引皓升殿, 群臣咸稱萬歲。丁卯, 薦酃淥酒于太廟。郡國六雹, 傷秋稼。庚午, 詔諸士卒年六十以上罷歸于家。庚辰, 以王浚為輔國大將軍、襄陽侯, 杜預當陽侯, 王戎安豐侯, 唐彬上庸侯, 賈充、琅邪王伷以下增封。於是論功行封, 賜公卿以下帛各有差。六月丁丑, 初置翊軍校尉官。封丹水侯睦為高陽王。甲申, 東夷十國歸化。秋七月, 虜軻成泥寇西平、浩亹, 殺督將以下三百餘人。東夷二十國朝獻。庚寅, 以尚書魏舒為尚書右僕射。八月, 車師前部遣子入侍。己未, 封皇弟延祚為樂平王。白龍三見于永昌。九月, 群臣以天下一統, 屢請封禪, 帝謙讓弗許。冬十月丁巳, 除五女復。十二月戊辰, 廣漢王贊薨。
二年春二月, 淮南、丹陽地震。三月丙申, 安平王敦薨。賜王公以下吳生口各有差。詔選孫皓妓妾五千人入宮。東夷五國朝獻。夏六月, 東夷五國內附。郡國十六雨雹, 大風拔樹, 壞百姓廬舍。江夏、泰山水, 流居人三百餘家。秋七月, 上黨又暴風雨雹, 傷秋稼。八月, 有星孛于張。冬十月, 鮮卑慕容廆寇昌黎。十一月壬寅, 大司馬陳騫薨。有星孛于軒轅。鮮卑寇遼西, 平州刺史鮮于嬰討破之。
三年春正月丁丑, 罷秦州, 并雍州。甲午, 以尚書張華都督幽州諸軍事。三月, 安北將軍嚴詢敗鮮卑慕容廆於昌黎, 殺傷數萬人。夏四月庚午, 太尉、魯公賈充薨。閏月丙子, 司徒、廣陸侯李胤薨。癸丑, 白龍二見于濟南。秋八月, 罷平州、寧州刺史三年一入奏事。九月, 東夷二十九國歸化, 獻其方物。吳故將莞恭、帛奉舉兵反, 攻害建鄴令, 遂圍揚州, 徐州刺史嵇喜討平之。冬十二月甲申, 以司空齊王攸為大司馬、督青州諸軍事, 鎮東大將軍、瑯邪王伷為撫軍大將軍, 汝南王亮為太尉, 光祿大夫山濤為司徒, 尚書令衛瓘為司空。丙申, 詔四方水旱甚者無出田租。
四年春正月甲申, 以尚書右僕射魏舒為尚書左僕射, 下邳王晃為尚書右僕射。戊午, 司徒山濤薨。二月己丑, 立長樂亭侯寔為北海王。三月辛丑朔, 日有蝕之。癸丑, 大司馬齊王攸薨。夏四月, 任城王陵薨。五月己亥, 大將軍、瑯邪王伷薨。徙遼東王蕤為東萊王。六月, 增九卿禮秩。牂柯獠二千餘落內屬。秋七月壬子, 以尚書右僕射、下邳王晃為都督青州諸軍事。丙寅, 袞州大水, 復田租。八月, 鄯善國遣子人侍, 假其歸義侯。以隴西王泰為尚書右僕射。冬十一月戊午, 新都王該薨。以尚書左僕射魏舒為司徒。十二月庚午, 大閱于宣武觀。是歲, 河南及荊州、揚州大水。
五年春正月己亥, 青龍二見於武庫井中。二月丙寅, 立南宮王子玷為長樂王。壬辰, 地震。夏四月, 任城、魯國池水赤如血。五月丙午, 宣帝廟梁折。六月, 初置黃沙獄。秋七月戊申, 皇子恢薨。任城、梁國、中山雨雹, 傷秋稼。減天下戶課三分之一。九月, 南安大風折木。郡國五大水, 隕霜, 傷秋稼。冬十一月甲辰, 太原王輔薨。十二月庚午, 大赦。林邑、大秦國各遣使來獻。閏月, 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卒。
六年春正月庚申朔, 以比歲不登, 免租貸宿負。戊辰, 以征南大將軍王渾為尚書左僕射, 尚書褚契都督揚州諸軍事, 揚濟都督荊州諸軍事。三月, 郡國六隕霜, 傷桑麥。夏四月, 扶南等十國來獻, 參離四千餘落內附。郡國四旱, 十大水, 壞百姓廬舍。秋七月, 巴西地震。八月丙戌朔, 日有蝕之。減百姓綿絹三分之一。白龍見于京兆。以鎮軍大將軍王浚為撫軍大將軍。九月丙子, 山陽公劉康薨。冬十月, 南安山崩, 水出。南陽郡獲兩足獸。龜茲、焉耆國遣子人侍。十二月甲申, 大閱于宣武觀, 旬日而罷。庚寅, 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卒。
七年春正月甲寅朔, 日有蝕之。乙卯, 詔曰:「比年災異屢發, 日蝕三朝, 地震山崩。邦之不臧, 實在朕躬。公卿大臣各上封事, 極言其故, 勿有所諱。」夏五月, 郡國十三旱。鮮卑慕容廆寇遼東。秋七月, 硃提山崩, 犍為地震。八月, 東夷十一國內附。京兆地震。九月戊寅, 驃騎將軍、扶風王駿薨。郡國八大水。冬十一月壬子, 以隴西王泰都督關中諸軍事。十二月, 遣侍御史巡遭水諸郡。出後宮才人、妓女以下三百七十人歸于家。始制大臣聽終喪三年。己亥, 河陰雨赤雪二頃。是歲, 扶南等二十一國、馬韓等十一國遣使來獻。
八年春正月戊申朔, 日有蝕之。太廟殿陷。三月乙丑, 臨商觀震。夏四月, 齊國、天水隕霜, 傷麥。六月, 魯國大風, 拔樹木, 壞百姓廬舍。郡國八大水。秋七月, 前殿地陷, 深數丈, 中有破船。八月, 東夷二國內附。九月, 改營太廟。冬十月, 南康平固縣吏李豐反, 聚眾攻郡縣, 自號將軍。十一月, 海安令蕭輔聚眾反。十二月, 吳興人蔣迪聚黨反, 圍陽羨縣, 州郡捕討, 皆伏誅。南夷扶南、西域康居國各遣使來獻。是歲, 郡國五地震。
九年春正月壬申朔, 日有蝕之。詔曰:「興化之本, 由政平訟理也。二千石長吏不能勤恤人隱, 而輕挾私故, 興長刑獄, 又多貪濁, 煩撓百姓。其敕刺史二千石糾其穢濁, 舉其公清, 有司議其黜陟。令內外群官舉清能, 拔寒素。」江東四郡地震。二月, 尚書右僕射、陽夏侯胡奮卒, 以尚書朱整為尚書右僕射。三月丁丑, 皇后親桑于西郊, 賜帛各有差。壬辰, 初並二社為一。夏四月, 江南郡國八地震;隴西隕霜, 傷宿麥。五月, 義陽王奇有罪, 黜為三縱亭侯。詔內外群官舉守令之才。六月庚子朔, 日有蝕之。徙章武王威為義陽王。郡國三十二大旱, 傷麥。秋八月壬子, 星隕如雨。詔郡國五歲刑以下決遣, 無留庶獄。九月, 東夷七國詣校尉內附。郡國二十四螟。冬十二月癸卯, 立河間平王洪子英為章武王。戊申, 青龍、黃龍各一見於魯國。
十年夏四月, 以京兆太守劉霄、陽平太守梁柳有政績, 各賜穀千斛。郡國八隕霜。太廟成。乙巳, 遷神主于新廟, 帝迎于道左, 遂袷祭。大赦, 文武增位一等, 作廟者二等。丁未, 尚書右僕射、廣興侯朱整卒。癸丑, 崇聖殿災。五月, 鮮卑慕容廆來降, 東夷十一國內附。六月庚子, 山陽公劉瑾薨。復置二社。冬十月壬子, 徙南宮王承為武邑王。十一月丙辰, 守尚書令、左光祿大夫荀勖卒。帝疾瘳, 賜王公以下帛有差。含章殿鞠室火。甲申, 以汝南王亮為大司馬、大都督、假黃鉞。改封南陽王柬為秦王, 始平王瑋為楚王, 濮陽王允為淮南王, 並假節之國, 各統方州軍事。立皇子乂為長沙王, 潁為成都王, 晏為吳王, 熾為豫章王, 演為代王, 皇孫遹為廣陵王。立濮陽王子迪為漢王, 始平王子儀為毗陵王, 汝南王次子羕為西陽公。徙扶風王暢為順陽王, 暢弟歆為新野公, 瑯邪王覲弟澹為東武公, 繇為東安公, 漼為廣陵公, 卷為東莞公。改諸王國相為內史。十二月庚寅, 太廟梁折。是歲, 東夷絕遠三十餘國、西南夷二十餘國來獻。壬戌, 虜奚軻男女十萬口來降。
太熙元年春正月辛酉朔, 改元。乙巳, 以尚書左僕射王渾為司徒, 司空衛瓘為太保。二月辛丑, 東夷七國朝貢。瑯邪王覲薨。三月甲子, 以右光祿大夫石鑒為司空。夏四月辛丑, 以侍中車騎將軍楊駿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己酉, 帝崩於含章殿, 時年五十五, 葬峻陽陵, 廟號世祖。
帝宇量弘厚, 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 未嘗失色於人;明達善謀, 能斷大事, 故得撫寧萬國, 綏靜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後, 百姓思古之遺風, 乃厲以恭儉, 敦以寡慾。有司嘗奏御牛青絲紖斷, 詔以青麻代之。臨朝寬裕, 法度有恒。高陽許允既為文帝所殺, 允子奇為太常丞。帝將有事於太廟, 朝議以奇受害之門, 不欲接近左右, 請出為長史。帝乃追述允夙望, 稱奇之才, 擢為祠部郎, 時論稱其夷曠。平吳之後, 天下乂安, 遂怠於政術, 耽於遊宴, 寵愛后黨, 親貴當權, 舊臣不得專任, 彞章紊廢, 請謁行矣。爰至未年, 知惠帝弗克負荷, 然恃皇孫聰睿, 故無廢立之心。復慮非賈后所生, 終致危敗, 遂與腹心共圖後事。說者紛然, 久而不定, 竟用王佑之謀, 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中, 楚王瑋、淮南王允並鎮守要害, 以彊帝室。又恐楊氏之偪, 復以佑為北軍中候, 以典禁兵。既而寢疾彌留, 至于大漸, 佐命元勳, 皆已先沒, 群臣惶惑, 計無所從。會帝小差, 有詔以汝南王亮輔政, 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數人佐之, 楊駿祕而不宣。帝復尋至迷亂, 楊后輒為詔以駿輔政, 促亮進發。帝尋小間, 問汝南王來未, 意欲見之, 有所付託。左右答言未至, 帝遂困篤。中朝之亂, 實始于斯矣。

制曰:武皇承基, 誕膺天命, 握圖御宇, 敷化導民, 以佚代勞。以治易亂。絕縑絕之貢, 去雕琢之飾, 制奢俗以變儉約, 止澆風而反淳朴。雅好直言, 留心采擢, 劉毅、裴楷以質直見容, 嵇紹、許奇雖仇讎不棄。仁以御物, 寬而得眾, 宏略大度, 有帝王之量焉。於是民和俗靜, 家給人足, 聿修武用, 思啟封疆。決神算於深衷, 斷雄圖於議表。馬隆西伐, 王濬南征, 師不延時, 獯虜削迹, 兵無血刃, 揚越為墟。通上代之不通, 服前王之未服。禎祥顯應, 風教肅清, 天人之功成矣, 霸王之業大矣。雖登封之禮, 讓而不為, 驕泰之心, 因斯而起。見土地之廣, 謂萬棄而無虞;睹天下之安, 謂千年而永治。不知處廣以思狹, 則廣可長廣;居治而忘危, 則治無常治。加之建立非所, 委寄失才, 志欲就於升平, 行先迎於禍亂。是猶將適越者指沙漠以遵途, 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 所趣逾遠, 所尚轉難, 南北倍殊, 高下相反, 求其至也, 不亦難乎!況以新集易動之基, 而久安難拔之慮, 故賈充凶豎, 懷姦志以擁權;楊駿豺狼, 苞禍心以專輔。及乎宮車晚出, 諒闇未周, 籓翰變親以成疏, 連兵競滅其本;棟梁回忠而起偽, 擁眾各舉其威。曾未數年, 網紀大亂, 海內版蕩, 宗廟播遷。帝道王猷, 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縣, 翻成被髮之鄉。棄所大以資人, 掩其小而自託, 為天下笑, 其故何哉?良由失慎於前, 所以貽患於後。且知子者賢父, 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則家亡, 臣不忠則國亂;國亂不可以安也, 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 聖人閑其端。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謀, 迷王渾之偽策, 心屢移於眾口, 事不定於己圖。元海當除而不除, 卒令擾亂區夏;惠帝可廢而不廢, 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 拯天下者功之重, 棄一子者忍之小, 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 延二孽以喪之, 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 畏小忍而忘大孝。聖賢之道, 豈若斯乎!雖則善始於初, 而乖令終於末, 所以殷勤史策, 不能無慷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