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簡介

唐太宗重視修史, 中國自唐代開始設館修史, 《晉書》是其中的第一部。二十五史有六部史書(《晉書》, 《梁書》、《陳書》、《北齊書》、《週書》、《隋書》)是在唐太宗時期修成的。在唐朝以前, 即有十八家晉史傳世, 而實際上則多達二十餘家, 其中沈約、鄭忠、庾銑三家晉書已亡佚外, 其餘都還存在。當時唐太宗認為這些晉史有種種缺陷, 製作雖多, 未能盡善”, 便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詔修《晉書》, 唐太宗在《修晉書詔》有言:大矣哉, 蓋史籍之為用也

《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 組織一批史家和學者, 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 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著作, “採正典與雜說數十部”, 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 從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開始撰寫, 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寫成。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
監修三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
天文、律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風
擬訂修史體例:敬播(注:沒有流傳下來。)
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二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 所以有題御撰

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 《晉書》問世後, “言晉史者, 皆棄其舊本, 兢從新撰。近代有中國人吳仕鑑著《晉書斠注》, 採集眾說以辨異、證同、糾謬、補遺, 此書在1928年由吳興嘉業堂刊行。

唐之前的各晉史, 或僅記西晉一朝史事, 或雖兼記兩晉史事, 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記述。可說都非完備的晉史。與唐之前的各晉史相比, 《晉書》的內容較為詳盡且廣博, 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 雖冗長, 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輿服志》和《禮志》《樂志》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趙翼說:唐初修《晉書》, 以臧榮緒本為主, 而兼考諸家成之。今據《晉》、《宋》等《書》列傳所載諸家之為《晉書》者, 無慮數十種。

《三國志》有紀、傳而無志。而《晉書》中的志, 多從三國時期寫起。關於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經營西北, 及晉朝佔田制多有著墨。《食貨志》講東漢、三國時代的經濟發展, 可補《後漢書》、《三國志》之不足。從當政者的角度, 《晉書》雖為立傳, 但並不鼓勵司馬氏的發家史, 《晉書宣帝紀》裡曾講到晉明帝問起晉得天下的具體情形, 王導告之, 明帝大慚, 把臉埋在床上說:若如公言, 晉祚復安得長遠!”, 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論裡, 更不乏警世之意。

《晉書》有“載記”三十卷, 記載了古代中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建立的十六國政權。這是《晉書》在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一個特點。載記最早由《東觀漢記》所創, 但並非記載少數民族政權的史事。

《晉書》繼承了前代晉史著作的缺點, 記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 《搜神記》、《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例如《干寶傳》中記載干寶之父妾陪葬十餘年, 開棺後仍能復生之事。 《張華傳》中提到吃龍肉之事, 並稱試以苦酒濯之, 必有異。據歷史學者考察, 在修撰《晉書》時期, 所能見到晉代文獻很多, 除各專史外, 還有大量的詔令、儀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晉書》的編撰者主要只採用臧榮緒的晉書作為藍本, 並兼採筆記小說的記載, 稍加增飾。對於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史料, 雖曾參考, 但卻沒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書之後, 即受到當代人的指實, 認為它好採詭謬碎事, 以廣異聞;又所評論, 競為綺艷, 不求篤實。劉知幾在《史通》裡也批評它不重視史料的甄別去取, 只追求文字的華麗。例如有關杜弢的下場, 《晉書杜弢傳》寫杜弢不知所終”, 《晉書愍帝紀》卻寫杜弢死在道上。清人張熷在《讀史舉正》舉出《晉書》謬誤達450多條。錢大昕批評《晉書》涉筆便誤。此外, 《晉書馮紞傳》稱紞兄恢, 自有傳”, 《殷顗傳》稱弟仲文、叔獻, 別有傳”, 但《晉書》並無《馮恢傳》《殷叔獻傳》;《李重傳》有見百官志”語, 但《晉書》並無《百官志》;《司馬彪傳》載泰始初, 武帝親祠南郊, 彪上疏定議,語在郊祀志”, 但《晉書》只有《禮志》, 沒有《郊祀志》, 且《禮志》也對司馬彪此議毫無記載。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朱大渭曾撰文指出《晉書》中的一些史實上的謬誤:
《皇甫方回傳》, 荊州所迎非杜弢, 乃杜曾;
《桓石虔傳》, 荊州刺史的名字是桓石民;
《桓溫傳》, “金城泣柳發生在桓溫第三次北伐, 而非第二次;
《王羲之傳》, 王氏三少之安期非王承, 乃王導兄王含之子王應;
《王羲之傳》, 尚書僕射非謝安, 乃謝尚;
《天文志下》, 朱齡石平蜀非在義熙七年, 乃九年;
《天文志》, 泰始二年十月丙午、九年七月丁酉、十年十月乙未、永康元年正月乙卯皆無日蝕。

《晉書》目錄
帝紀
帝紀第一 宣帝
帝紀第二 景帝 文帝
帝紀第三 武帝
帝紀第四 惠帝
帝紀第五 懷帝 愍帝
帝紀第六 元帝 明帝
帝紀第七 成帝 康帝
帝紀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帝紀第九 簡文帝 孝武帝
帝紀第十 安帝 恭帝
誌第一 天文上(天體 儀象 天文經星等)
誌第二 天文中(七曜 雜星氣 史傳事驗)
誌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經星變附見)
誌第四 地理上
誌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
誌第六 律曆上
誌第七 律曆中
誌第八 律曆下
誌第九 禮上
誌第十 禮中
誌第十一 禮下
誌第十二 樂上
誌第十三 樂下
誌第十四 職官
誌第十五 輿服
誌第十六 食貨
誌第十七 五行上
誌第十八 五行中
誌第十九 五行下
誌第二十 刑法
列傳
列傳第一后妃上宣穆張皇后景懷夏侯皇后景獻羊皇后文明王皇后武元楊皇后武悼楊皇后左貴嬪胡貴嬪諸葛夫人惠賈皇后惠羊皇后謝夫人懷王皇太后元夏侯太妃
列傳第二后妃下元敬虞皇后豫章君明穆庾皇后成恭杜皇后章太妃康獻褚皇后穆章何皇后哀靖王皇后廢帝孝庾皇后簡文宣鄭太后簡文順王皇后孝武文李太后孝武定王皇后安德陳太后安僖王皇后恭思褚皇后
列傳第三 王祥 鄭沖 何曾 石苞
列傳第四 羊祜 杜預
列傳第五 陳騫 裴秀
列傳第六 衛瓘 張華
列傳第七宗室司馬孚司馬邕司馬望司馬洪司馬威司馬整司馬楙司馬輔司馬翼司馬晃司馬瑰司馬珪司馬衡司馬景司馬權司馬纮司馬俊司馬泰司馬略司馬騰司馬綏司馬虓司馬遂司馬勳司馬遜司馬承司馬睦司馬陵司馬順
列傳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榦 琅邪王伷 清惠亭侯京 扶風王駿 梁王肜 文六王 齊獻王攸 城陽哀王兆 遼東悼惠王定國 廣漢殤王廣德 樂安平王鑑 燕王機 司馬永祚 樂平王延祚
列傳第九 王沈 荀顗 荀勖 馮紞
列傳第十 賈充 郭彰 楊駿
列傳第十一 魏舒 李憙 劉寔 高光
列傳第十二 王渾(子濟)王濬 唐彬
列傳第十三 山濤 王戎 郭舒 樂廣
列傳第十四 鄭袤 李胤 盧欽 華表 石鑑 溫羨
列傳第十五 劉毅 程衛 和嶠 武陔 任愷 崔洪 郭奕 侯史光 何攀
列傳第十六 劉頌 李重
列傳第十七 傅玄(子咸 咸子敷、咸從父弟祗)
列傳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閻纘
列傳第十九 阮籍 嵇康 向秀 劉伶 謝鯤 胡毋輔之 畢卓 王尼 羊曼 光逸
列傳第二十 曹志 庾峻 郭象 庾純 秦秀
列傳第二十一 皇甫謐 摯虞 束皙 王接
列傳第二十二 郤詵 阮種 華譚 袁甫
列傳第二十三 愍懷太子
列傳第二十四 陸機
列傳第二十五 夏侯湛 潘岳 張載
列傳第二十六 江統 孫楚
列傳第二十七 羅憲 滕修 馬隆 胡奮 陶璜 吾彥 張光 趙誘
列傳第二十八 周處 周訪
列傳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 楚隱王瑋 趙王倫 齊王冏 長沙王乂 成都王穎 河間王顒 東海孝獻王越
列傳第三十 解系 孫旂 孟觀 牽秀 繆播 皇甫重 張輔 李含 張方 閻鼎 索靖 賈疋
列傳第三十一 週浚 成公簡 苟晞 華軼 劉喬
列傳第三十二 劉琨 祖逖
列傳第三十三 邵續 李矩 段匹磾 魏浚
列傳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元四王 簡文三子
列傳第三十五 王導(子王悅 王恬 王洽 王協 王劭 王薈 洽子王珣 王珉 劭子王謐)
列傳第三十六 劉弘 陶侃
列傳第三十七 溫嶠 郗鑒
列傳第三十八 顧榮 紀瞻 賀循 楊方 薛兼
列傳第三十九 劉隗 刁協 戴若思
列傳第四十 應詹 甘卓 鄧騫 卞壼
列傳第四十一 孫惠 熊遠 王鑑 陳頵 高崧
列傳第四十二 郭璞 葛洪
列傳第四十三 庾亮(子庾彬 庾羲 庾龢 弟庾懌 庾冰 庾條 庾翼)
列傳第四十四桓彝(子桓云云弟桓豁豁子桓石虔虔子桓振虔弟桓石秀桓石民桓石生桓石綏桓石康豁弟桓秘秘弟桓沖衝子桓嗣嗣子桓胤嗣弟桓謙謙弟桓修)徐寧
列傳第四十五 王湛 荀崧 範汪 劉惔
列傳第四十六 王舒 王廙 虞潭 顧眾 張闓
列傳第四十七 陸曄 何充 褚翜 蔡謨 諸葛恢 殷浩
列傳第四十八 孔愉 丁潭 張茂 陶回
列傳第四十九 謝尚 謝安(子謝琰 琰子謝混 安兄謝奕 奕子謝玄 安弟謝萬 萬弟謝石 石兄子謝朗 朗弟子謝邈)
列傳第五十 王羲之 王獻之 許邁
列傳第五十一 王遜 蔡豹 羊鑑 劉胤 桓宣 朱伺 毛寶 劉遐 鄧岳
列傳第五十二 陳壽 王長文 虞溥 司馬彪 王隱 虞預 孫盛 干寶 鄧粲 謝沈 習鑿齒 徐廣
列傳第五十三 顧和 袁瑰 江逌 車胤 殷顗 王雅
列傳第五十四 王恭 庾楷 劉牢之 殷仲堪 楊佺期
列傳第五十五 劉毅 諸葛長民 何無忌 檀憑之 魏詠之
列傳第五十六 張軌等(記載前涼歷史)
列傳第五十七 涼武昭王(子士業)(記載西涼歷史)
列傳第五十八 孝友 李密 盛彥 夏方 王裒 許孜 庾袞 孫晷 顏含 劉殷 王延 王談 桑虞 何琦 吳逵
列傳第五十九忠義嵇紹從子嵇含王豹劉沉麴允焦嵩賈渾王育韋忠辛勉劉敏元週該桓雄韓階週崎易雄樂道融虞悝沈勁吉挹王諒宋矩車濟丁穆辛恭靖羅企生張禕
列傳第六十 良吏 魯芝 胡威 杜軫 竇允 王宏 曹攄 潘京 範晷 丁紹 喬智明 鄧攸 吳隱之
列傳第六十一 儒林 範平 文立 陳邵 虞喜 劉兆 氾毓 徐苗 崔遊 範隆 杜夷 董景道 續咸 徐邈 孔衍 範宣 韋謏 範弘之 王歡
列傳第六十二 文苑 應貞 成公綏 左思 趙至 鄒湛 棗據 褚陶 王沉 張翰 庾闡 曹毗 李充 袁宏 伏滔 羅含 顧愷之 郭澄之
列傳第六十三 外戚 羊琇 王恂 楊文宗 羊玄之 虞豫 庾琛 杜乂 褚裒 何準 王濛 王遐 王蘊 褚爽
列傳第六十四隱逸孫登董京夏統硃衝範粲魯勝董養霍原郭琦伍朝魯褒氾騰任旭郭文龔壯孟陋韓績譙秀翟湯郭翻辛謐劉驎之索襲楊軻公孫鳳公孫永張忠石垣宋纖郭荷郭瑀祈嘉瞿硎先生謝敷戴逵龔玄之陶淡陶潛
列傳第六十五藝術陳訓戴洋韓友淳于智步熊杜不愆嚴卿隗炤卜珝鮑靚吳猛幸靈佛圖澄麻襦單道開黃泓索紞孟欽王嘉僧涉郭黁鳩摩羅什曇霍台產
列傳第六十六列女羊耽妻辛氏杜有道妻嚴氏王渾妻鍾氏鄭袤妻曹氏愍懷太子妃王氏鄭休妻石氏陶侃母湛氏賈渾妻宗氏梁緯妻辛氏許延妻杜氏虞潭母孫氏週顗母李氏張茂妻陸氏尹虞二女荀崧小女荀灌王凝之妻謝氏劉臻妻陳氏皮京妻龍氏孟昶妻週氏何無忌母劉氏劉聰妻劉氏王廣女陝婦人靳康女韋逞母宋氏張天錫妾閻氏薛氏苻堅妾張氏竇滔妻蘇蕙苻登妻毛氏慕容垂妻段氏段豐妻慕容氏呂纂妻楊氏李玄盛後尹氏
列傳第六十七 四夷 東夷 夫餘國 馬韓 辰韓 肅慎氏 倭人 裨離等十國;西戎 吐谷渾 焉耆國 龜茲國 大宛國 康居國 大秦國;南蠻 林邑 扶南;北狄 匈奴
列傳第六十八 王敦 桓溫
列傳第六十九 桓玄 卞範之 殷仲文
列傳第七十 王彌 張昌 陳敏 王如 杜曾 杜弢 王機 祖約 蘇峻 孫恩 盧循 譙縱
載記
載記第一 劉元海(子和 劉宣)
載記第二 劉聰
載記第三 劉曜(以上三卷記載漢、前趙歷史)
載記第四 石勒上
載記第五 石勒下
載記第六 石季龍上
載記第七 石季龍下(以上四卷記載後趙歷史)
載記第八 慕容廆
載記第九 慕容皝
載記第十 慕容儁
載記第十一 慕容暐 慕容恪 陽騖 皇甫真(以上四卷記載前燕歷史)
載記第十二 苻洪 苻健 苻生 苻雄 王墮
載記第十三 苻堅上
載記第十四 苻堅下(王猛 苻融 苻朗)
載記第十五 苻丕 苻登(以上四卷記載前秦歷史)
載記第十六 姚弋仲 姚襄 姚萇
載記第十七 姚興上
載記第十八 姚興下
載記第十九 姚泓(以上四卷記載後秦歷史)
載記第二十 李特 李流
載記第二十一 李雄 李班 李期 李壽 李勢(以上兩卷記載成漢歷史)
載記第二十二 呂光 呂纂 呂隆(記載後涼歷史)
載記第二十三 慕容垂
載記第二十四 慕容寶 盛 熙 雲(以上兩卷記載後燕歷史並附載西燕)
載記第二十五 乞伏國仁 乾歸 熾磐 馮跋(記載西秦歷史並附錄北燕)
載記第二十六 禿髮烏孤 利鹿孤 傉檀(記載南涼歷史)
載記第二十七 慕容德
載記第二十八 慕容超(以上兩卷記載南燕歷史)
載記第二十九 沮渠蒙遜(記載北涼歷史)

載記第三十 赫連勃勃(記載夏國歷史)